「島嶼的夢 楓葉的真」閉幕交響音樂會
Harmonia & 親愛愛樂
影片原上時間 10月3日 晚上8點 (加西時間)
今年台灣文化節將以「島嶼的夢 楓葉的真」為主題,線上呈現每年的重要節目-閉幕交響音樂會。啟發自台灣人民在世界各地傳播快樂的渴望,以及加拿大人民為後代留下美好未來的追求,希望透過這場音樂會,鼓舞因為世界危機而受影響的人們。
「島嶼的夢 楓葉的真」音樂會以線上串流的方式,把溫哥華與台灣兩地的弦樂團連在一起。Nicholas Urquhart領銜的溫哥華Harmonia樂團,將與來自中台灣、由一群山裡的原住民小朋友組成的親愛愛樂,進行音樂交流和對話,分享音樂對他們的意義,特別是在這段前所未有的時期。通過音樂療癒心靈,這是一次開創性的盛會,超越文化、語言和地理障礙,將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們聯繫在一起,再次提醒我們,人們團結在一起時可以創造的美好。
音樂會流程與樂曲介紹
編曲: 李哲藝
《阿里山之歌》來自台灣原住民民謠《阿美族賞月舞》,歌曲曲調簡潔,旋律動人,節奏明朗有力,營造載歌載舞的情景,表現了原住民樂觀、自在的性情。
作曲: Edvard Grieg
曲子最初是以鋼琴演奏曲的形式創作完成,爾後葛利格(Edvarg Greig)將它改編成絃樂合奏版,以紀念挪威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之一霍爾堡(Ludvig Holberg)誕辰200週年。
作曲: 伍欽光
編曲: 馬彼得
這首曲子是由布農族王拓南先生作詞、伍欽光作曲的現代歌謠,由原聲合唱馬彼得校長編曲。在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紀錄片中,原聲合唱團布農族孩子們在玉山上高舉國旗,一邊唱著拍手歌,呈現歌曲一同歌唱的涵義。
作曲: C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
《G大調三聲部創意曲》是巴哈創作的《創意曲集》中的三十多首曲子之一,是巴哈為了給他的音樂系學生作為鋼琴練習曲所創作。巴哈以非常為學生著想而聞名,是一位思想周到、對人真誠且鼓舞人心的老師。
作曲: 周宗武
編曲: 蘇瓦那 ‧ 恩木伊 ‧ 奇拉雅善
原曲詞曲創作人周宗武先生曾旅居溫哥華18年,回台灣之後仍是非常想念美麗的溫哥華,於是編寫了這首曲子,也創作了一首獻給溫哥華美景的詩,描述秋天的楓紅、洛磯山脈的壯麗,還有鮭魚與黑熊,讚美這人間的天堂!本次特別邀請去年與加拿大音樂人進行實驗性音樂對話的台灣原住民創作歌手蘇瓦那,協助編寫交響樂譜,為這首曲子,加入另一個台灣與溫哥華的特別故事。
作曲: Antonin Dvorak
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於1875年5月創作這首《弦樂小夜曲》,僅花了兩週的時間完成,至今仍然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首曲子是在他一生當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裡創作的,當時他的長子出生,並且第一次被外界認可為一名作曲家,不再需要擔心生計。作品於1876年12月10日在布拉格首演,由阿道夫·切赫(Adolf Čech)擔任指揮。
編曲: Harry Somers
受頒加拿大最高平民榮譽勳章,哈里·薩默斯(Harry Somers)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加拿大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加拿大作曲家聯盟的創始成員,其音樂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他在合唱團、聲樂、交響樂團、器樂合奏、鋼琴、舞台劇、電影和電視等不同領域的音樂創作,至今在世界各地仍能持續感受到他的作品的影響力。
作曲: 鄧雨賢
編曲: 李哲藝
一首至今仍為台灣民眾喜愛的老歌之一,由「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於1930年初所寫,使用傳統五聲音階創作的優美旋律,亦被認為是極具特色的「臺灣調」。原曲描述青春少女,無意間邂逅思慕的男子後,對於男子的愛慕之情,卻無法表露,此曲足以表達青春少女的情懷。
作曲: Jean Sibelius
這首曲子是西貝流士(Sibelius)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憂傷圓舞曲》最初是為了他的姐夫阿維德·賈內菲爾特(Arvid Jarnefelt)1903年的戲劇《庫洛瑪(死亡)》所創作的音樂的一部分。1904年,他修改了曲子,隨後於4月25日在赫爾辛基演出,立即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
編曲: 李哲藝
描寫一位年輕小女孩到溪邊看魚的可愛故事,是一首在台灣廣為流傳的客家山歌。在古早的農業社會中,客家人只要是上山採茶或砍柴,大夥兒都會唱上一段山歌或者一段民謠來抒發情懷,歌詞內容多以茶、山、情、愛等題目為主。
作曲: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80年由柴可夫斯基創作,《圓舞曲(Waltz)》是《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四個樂章中的第二樂章;這首曲子是為了向他的偶像之一莫扎特致敬所創作。
作曲: George Walker
喬治·沃克(George Walker)是第一位獲得普利茲音樂獎的非裔美國人,於1996年以作品《紫丁香(Lilacs)》獲獎。1946年,沃克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第一號作品,最初命名為《哀嘆(Lament)》,之後改名為《為弦樂寫的詞》。他的作品超過90多首,豐富且多元,包括交響樂團、室內樂團、鋼琴演奏、弦樂團、聲樂、風琴、單簧管、吉他、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合唱團等不同領域的創作。
作曲: William Grant Still
《剛果民主共和國(Cumbia y congo)》是《巴拿馬丹薩斯(Danzas de Panama)》的最後一個樂章,於1948年創作完成。曲子是從伊麗莎白·沃爾多(Elizabeth Waldo)於1920年代整理出版的巴拿馬民謠作品集中發想創作。威廉·格蘭特·斯蒂爾(William Grant Still)是一位非裔美國作曲家,他以交響樂曲的創作聞名,同時也為廣播和電視節目創作音樂。曾是一名醫學生的他,後來決定到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樂曲寫作。
作曲: 李哲藝
小提琴獨奏: 沈上暘
中提琴獨奏: 白妤柔
大提琴獨奏: 曾詩芸、白叟恩
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有「高山族」及「平埔族」的分別;其中每一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音樂更是獨具一格,多由長老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本曲的創作取材來自台灣平埔族的兩段傳統旋律,分別用於祈禱及祭祀,在作曲手法上保留原有的旋律美感,加入管弦樂之外,更加入世界音樂的節奏。
編曲: 李哲藝
小提琴獨奏: 沈上暘
大提琴獨奏: 白叟恩
《阿里山之歌》來自台灣原住民民謠《阿美族賞月舞》,歌曲曲調簡潔,旋律動人,節奏明朗有力,營造載歌載舞的情景,表現了原住民樂觀、自在的性情。
交響樂團員名單
加拿大 – Harmonia 弦樂團
指揮
Nicholas Urquhart
第一小提琴
Dominic Woo, 樂團首席
Christina Wolf, Asst. 樂團助理首席
Hyeyoun Lee / Vincenzo Lormetti / Tom Su/ David Clark
第二小提琴
Man Lin Gao, 小提琴首席
Nancy Smith / Charles Young/ Ray Kang / Harry Lam / Deely Greenlaw
中提琴
Jackie Hu, 中提琴首席
Tony Lee / Genevieve MacKay / Mark Jackson
大提琴
Minnie Yang, 大提琴首席
Heywoun Hyun / Chris Greenlaw / Tara Rajah
低音大提琴
Daniel Camargo
台灣 – 親愛愛樂
第一小提琴
沈上暘 / 蔡駿霖 / 曾韋華 / 周子安 / 曾欣明 / 曾欣亭
第二小提琴
張皓平 / 吳宗儒 / 石志祥 / 沈上麟 / 陳妤軒
中提琴
白妤柔 / 呂芷芸 / 張郁庭 / 張恩琦 / 周子榮 / 張軒
大提琴
曾詩芸 / 白叟恩 / 王曉玥 / 張琳 / 白喬琳
低音大提琴
高念慈 / 白栩慈 / 周慧琳 / 石志羚
SWACT 教育講座系列
SWACT 教育講座系列
訂閱活動訊息
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
與我們連絡
表演 / 攤商 / 贊助合作機會
訂閱活動訊息
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
與我們連絡
表演 / 攤商 / 贊助合作機會
© 2020 加拿大亞裔活動協會